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会议口译中的顺句驱动 收藏
会议口译中的顺句驱动

会议口译中的顺句驱动

作     者:曲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绍明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会议口译 顺句驱动 口译模式 英汉语言 

摘      要:本文研究了会议口译中的顺句驱动规律,文中的会议口译主要分为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本文以乔姆斯基的经济性原则和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为理论基础。虽然最小项目经济性原则解释的是自然语言的衍生规律,它也同样可以用于解释会议口译中的顺句驱动规律,但标准有所不同,新标准如下: 1)句子成分的移位必须是为了移位成分本身的“型态需求;2)任何移位都要拖延到非移位不可的最后关头;3)移位操作,能免则免;4)移位成分的份量,能少则少;5)移位操作的距离,能短则短。 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提供了两个等式分别描述了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从而为两种翻译方式的对比提供了基础。通过对比发现,同传和交传都是多任务工作。为了听辨的便利,交替传译译员很自然地会根据语流的顺序来做笔记,这启发了作者,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顺句驱动原则也是有效的。 作者认为在同声传译中顺句驱动原则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其必要性主要是从同生传译本身的特点来分析的,包括同声传译的时间限制,同传中短期记忆的重负,同传本质是多任务工作及同传固有的听说时间差。这些特点是顺句驱动原则的使用在同声传译中不可或缺。因为本文主要研究从英译汉方向的会议口译,顺句驱动原则在同声传译中的可行性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汉语的固有特征和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的。 只有当两种语言具有相似性时,两种语言才能自然地互相传译,特别是在同声传译中。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最大的相似性在于基本句式相同,这使顺句驱动有了可能。汉语本身的灵活性。为英汉会议口译中使用顺句驱动规律提供了基础。这种灵活性体现在汉语的流水句、词性转化和重复上。 另外现在汉语受英语的影响很大。两种语言的趋同为使用顺句驱动提供了空间。这一趋同体现在汉语中越来越多的主语谓语结构、名词化和长句子。所有这些关于同声传译中顺句驱动规律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因素构成了本文的第三章。 在断句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就如何使用顺句驱动原则给出了对应的策略。作者建议从四个点断句,分别是连接词、介词结构、非谓语动词形式以及讲话人自然停顿处。英汉两种语言句法上的对比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分析:英语向右延伸和汉语的向左延伸:英语中心在前和汉语的中心在后;英语的名词性倾向和汉语的动词倾向。在分析过程中,作者给出了实际口译的例子来解释相应的策略。 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为基础,通过对比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作者发现在交替传译中也有着与同声传译相似的特点,因此,作者假设顺句驱动原则在交替传译中是有效的,并在最后一章做了一个个案分析来考察懂得顺句驱动规律的受试和不懂得这一规律的受试在交替传译中的不同表现。 个案分析中的八名受试是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三年级研究生,已全部通过英语高级口译考试,并获得证书(这一证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交替传译考试,考生获得这一证书可胜任3-5分钟间隔的交替传译)。受试中有4名了解顺句驱动,而另外四名则对顺句驱动没有概念。通过个案分析发现,了解顺句驱动的一组翻译的更准确,根据标准得分更高,丢失信息少,更流畅。而不了解顺句驱动的一组得分低,丢失信息多,经常中断。 会议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和长时间经验技巧的积累。通过研究,作者希望本文能为口译工作者和学习口译的学生提供借鉴,也能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培训带来启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