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永环
授予年度:2005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需求。翻译研究已从语言学转向文化方向;现又从文化方向转向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考察、分析、阐释,把翻译放在宏大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语境中审视,关注其他学科的介入与渗透,因而信息社会的翻译强调文化与文化的传播。 本文从与之相关的学科——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的文化传播形式以及文化信息在其传播过程中失真的问题。翻译首先表现为符号的互动,它是对原文本的“二度编码,是一种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是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的互动关系,所以说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形式,其原理与普通传播学相同。传播的基元是信息,信息体现于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又体现文化。翻译的过程表面上是符号与符号的对话,即符号的传播,实则为信息的传播,是发生在符号间的文化信息的传播。没有传播,语言符号便没有意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播。 作为译者,不仅要熟悉两种语言,悟出两种语言所具有的无比的魅力,还要透过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语言符号是静态的、有限的、抽象的,人们用有限的符号来指代无限的世界、无限的意义,所以它所传达的意义有时是模糊的;并且译者的解码与编码都是主观的活动,会搀杂个人的因素在内,再加上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同经历以及当时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自然会产生文化信息传播的失真。但并不能因此就不去真实地传播文化信息,它应是翻译追求的目标。翻译的失真虽不可避免,但译者的素养及翻译技巧的提高会直接关系到文化信息传播的真实度。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现代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知识和心理素养的构建,并要求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良好的翻译素养,向学生传输翻译的文化传播性质及其完整性的思想,以便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信息传播,促进信息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