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西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收藏
西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西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作     者:宋国宝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仝川;李政海

授予年度:2006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06[工学-城乡规划管理]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自然地理因子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驱动力 西南纵向岭谷区 

摘      要:纵向岭谷区(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LRGR)是连接我国以及欧亚大陆植物区系通过东南亚大陆与赤道热带相联系的唯一通道,同时是我国实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热点地区,经济活动日趋频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人地冲突加剧。纵向岭谷区地貌多样,结构复杂,岭谷交错的地貌格局对区域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绝对控制作用。本文以自然地理因子为基础,分析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状况,从区域和县域两个尺度,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特点,并分析LUCC过程的自然限制力和社会驱动力。 1.纵向岭谷区人口密度分布规律及土地利用的自然限制因素识别。首先,基于人口聚居的生活方式,提出“自然地理因子对城镇分布的影响与对区域人口分布影响是一致的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分析纵向岭谷区海拔、水系、坡度等自然因子对城镇分布的影响,得出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分配系数,利用统计数据,计算人口密度格局,即在纵向岭谷区中部形成人口密度较高分布带,在东南部形成人口高密度片区。人口密度和反映干扰强度的人为活动指数(HAI)具有线性回归关系,说明人口密度可以代表人为干扰强度,而海拔和水系对人口密度影响最为强烈,因此二者是制约该区土地利用最重要的自然因子。 2.纵向岭谷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从土地利用结构看,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区土地利用的主体,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土地总面积的96%强,林地面积超过60%。1980-2001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其特点是草地锐减、耕地增加、林地稳定,草地面积由最初的61,880km减少到33,357km,耕地面积由48,844km增加到68,498km,草地向耕地转化是纵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