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传承 拓展 融合 创新—浅析意象油画中的表现语言 收藏
传承 拓展 融合 创新—浅析意象油画中的表现语言

传承 拓展 融合 创新—浅析意象油画中的表现语言

作     者:厉国军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开坤

授予年度:2011年

学科分类:1304[艺术学-美术学] 13[艺术学] 

主      题:意象油画 写意性 民族油画  线 

摘      要: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性与同化性。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到唐朝时期就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石窟寺庙建筑都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理论融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实现了文化的民族化。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再次出现。中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都与中年国文化的融合性与同化性密不可分,这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节赢得了时间,所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油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殖民手段传入中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由被动的模仿转向主动的创作;有油画语言的失语转向发出强劲的民族之声。那就是具有中国审美意识的意象油画开始形成并蔚为大观。 文章首先介绍了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油画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在当时国画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并未形成气候。随着中国画的程式化愈发加重,艺术家开始向油画学习来改良中国绘画,于是兴起留学热潮。学生学成回国后大都成为近代美术教育的中坚,为中国的油画的发展培养了后继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油画逐步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意象油画正在形成。 第二部分是对意象油画的概述。文章从中国画的写意性和油画的意象性入手对意象油画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意象油画既注重中国画所重视的意境的营造,也注重油画中形象的描绘,融合中西绘画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部分对意象油画民族化语言转换作了论述。文以光和线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油画,明白意象油画对两者的继承、融合与开拓、创新,从微观角度和技法层面进行梳理,进行定位。 文章从宏观背景、理论依托、技法层面进行解析,目的为了使意象油画这一概念更加立体,更加明晰。当然,限于理论修养的欠缺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对这一艺术现象的把握仍有偏颇或不足之处,我会在日后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为意象油画的研究与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