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收藏
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

作     者:王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喻大华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晚清 新式学堂 教师群体 

摘      要:19世纪后期,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随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的流行,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国人不再拘泥于学习四书五经,上自政府官学,下到书院私塾,开始接受来自异域的文化与科技知识,教授这些新知识的学堂被称为新式学堂。 最早的新式学堂是清政府在兴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创建的洋务学堂,而第一批新式学堂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国外。清政府聘用洋教习的主要方式有通过外国人士的举荐、驻外公使访询、直接招聘等。他们在向中国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洋教习的素质并非尽如人意,培养本土新式教师势在必行。 在维新变法与新政期间,清政府迈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大步,采取了废科举、改书院、建立师范学校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催生了大量的新教师,虽然教师群体的数量得到了增加,但质量却没有得到提高。主要是因为其组成较为复杂,例如之前接受新式教育的毕业生、旧式读书人、归国留学生等。这样的情形要求国家制定一套针对教师管理的完整措施,因此这一时期各种师资培养、资格认证措施相继出台,对规范教师群体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内容的改变要求方法也须随之调整。新式学堂的教师充分吸收来自国外的教育方法,不断探究新的教育风格、改变已经延续千年的古板教法,教与学变得更加科学。 新式学堂创办初期,外籍教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清政府认识到聘请洋教习始终是权宜之计,开始努力造就本国的教育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群体呈现出新旧杂糅、良莠不齐的特点。新式学堂教师这一群体并非由晚清社会独立衍生而来,所以它的形成有一定复杂性、曲折性,但逐渐具备了近代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