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呼唤,家的回归——论《第五个孩子》中家庭伦理的迷失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萍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摘 要: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二战后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人生经历丰富而传奇的她,终生关注社会生活;以深邃的思想锋芒探索社会问题;以艺术家的热情与想象丰富其艺术创作;不胜枚举的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她对社会和人生独特的发现与见解。 《第五个孩子》(1988)是她的一部优秀作品,被称为“小经典。在《第五个孩子》中,莱辛以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困顿为切入点,描写了在现代文明的荒原中家庭伦理的迷失,间接地表达了她对当代文明社会中家庭伦理失衡的忧思。 从古至今,文学都是一种富有特点且不可替代的道德思考形式,并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Goldbeerg,1993)。以聂珍钊教授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学者们,在传统道德批评的基础上,积极倡导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实现文学伦理价值的回归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运用文学伦理批评方法对文学经典进行解读已屡见不鲜,本文尝试以家庭伦理为理论依据,从现代女性的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五个孩子》中所体现出的二十世纪后期英国的家庭伦理关系,即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以上关系的淡漠,揭示英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家庭伦理迷失,挖掘莱辛的道德意图及该小说的深层伦理意义。笔者希望以此带给现代人们一些家庭伦理道德启示。 论文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是论文的引言。本章简单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论文的结构;同时,简要介绍了莱辛和《第五个孩子》。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集中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原理,并回顾了国内外对《第五个孩子》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是以家庭伦理理论为支撑,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小说中夫妻、亲子、兄弟姐妹三个方面的关系讨论家庭伦理迷失所造成的家庭悲剧。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思想,即:呼唤家庭之爱,渴望社会和谐。 第四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家庭伦理迷失的因素。1.社会因素:二战后三次经济危机席卷英国社会,经济危机必然带来整个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变化。2.个人因素:大卫痛苦的童年以及海瑞被溺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日后在面对家庭困难时伦理的迷失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五章主要论证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与其所表现伦理主题之间的统一关系。作者采用可信的叙述方式和含蓄的叙事修辞与小说主题互为契合。可信的叙述令读者感觉更为客观真实,在作者的引导下,读者逐步判断出小说的家庭伦理意图与价值。含蓄的叙事修辞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来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层次意义。 第六章是结论,旨在总结全文并阐释本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第五个孩子》中家庭伦理的迷失,指出莱辛的家庭伦理意图:只有夫妻和谐、亲子慈爱、手足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从而获得永久的家庭幸福和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