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陆前进
授予年度:201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07[理学]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070104[理学-应用数学] 0201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0701[理学-数学]
主 题:货币政策 非对称性 非线性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 形成原因
摘 要: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经济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实体经济,目前有货币政策中性论和非中性论两种观点,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已普遍认同“货币政策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的观点。在承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础上,一般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经济增长。但相同力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可能有很大不同,这种效应即称为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研究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不但能从理论上完善货币政策理论,同时能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实践提供指导,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1997年至2011年间的月度数据,以货币供给、产出和价格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线性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非线性Logistic平滑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效应是否存在非对称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作用均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具体来说,经济繁荣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抑制作用要高于经济萧条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价格水平的促进作用。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以信贷渠道为主,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体系银行可贷资金增加或者减少,使得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增加或减少投资支出,最终产出上升或下降。结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