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市民化内在机制及其培育研究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美球
授予年度:2014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2802[工学-农业水土工程] 08[工学] 0828[工学-农业工程] 120405[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
主 题:失地农民市民化 动力机制 培育对策 红谷滩沙井街道办 赣州开发区黄金岭街道办
摘 要: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镇面积不断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能否及时融入城镇生活,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是衡量城镇化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文通过对南昌市红谷滩沙井街道办和赣州开发区黄金岭街道办的失地农民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系统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其诉求,并从征地补偿款、就业压力、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通过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运行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关于失地农民市民化动力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寻找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构建失地农民市民化动力机制理论模型,进而提出失地农民市民化机制的培育对策。 研究表明:目前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存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费用的使用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保障,较少用于非农创业;失地农民在非农就业上处于劣势;失地农户“还建房社区面临沦为城市中“贫民窟的威胁;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缺陷;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困难大等实际困难。失地农民市民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在动力机制主要由内生推动和外驱拉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研究从动力系统的内生推力、外驱拉力、载体平台搭建和动力机制框架构建四个环节提出了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动力机制。 研究最后从政府层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征地补偿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与创业的引导与扶持)、社区层面(加强“还建房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还建房社区组织建设、加强“还建房社区文化建设,优化失地农民市民化软件环境)和个体层面(加强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建设、转变生活交往方式)等三方面提出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