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文本到文化—山田洋次武士电影中的“武士身份”研究 收藏
从文本到文化—山田洋次武士电影中的“武士身份”研究

从文本到文化—山田洋次武士电影中的“武士身份”研究

作     者:王星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释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主      题:山田洋次 武士电影 文化 文本 身份 

摘      要:日本导演山田洋次以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其电影的风格和主题特征,被冠以“庶民导演的谐号。他的作品48集系列剧《寅次郎的故事》;“家族三部曲——《家族》、《故乡》、《同胞》;“爱情两部曲——《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学校三部曲——《学校1》、《学校2》、《学校3》都展现了独特的“平民视角,使得山田洋次在日本电影界异军突起。进入21世纪,山田洋次拍摄了“武士三部曲(《黄昏的清兵卫》、《隐剑鬼爪》、《武士的一分》)。与早期以黑泽明导演为代表拍摄的武士电影中武艺高强、蔑视农民、遇敌剑拔弩张、拼死效命的武士形象不同的是,山田洋次仍以“平民视角叙事,关注明治维新前后的变革时代的底层低级武士,以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中——“武士道作为文化深度与广度的支撑,还原与重构最为信实的武士形象。山田洋次独创的叙事立场和表现方式使他的武士电影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永远值得怀念和尊敬的杰作。本文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的整体框架为基础,立足于山田洋次电影中武士身份研究两大背景——武士道精神和山田洋次选择以平民视角拍摄武士三部曲的原因,并以“文本细读与结构主义叙事学“意义矩阵的分析方法为辅助,就山田洋次在电影中的所展现的武士文化身份的问题,进行细致的阐释,并力图还原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背后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发掘其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关怀。第一章首先论述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解读的两大基本背景,即作为历史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与作为个体心理因素的山田洋次的选择缘由。武士道形成的主要文化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宗教因素、日本本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社会文化中实质核心,它规定着日本武士的日常行为与精神追求。因此,作为武士电影中身份问题的专题研究,首先需要对武士道精神本身进行追本溯源的简释。其次论述了山田洋次的个体选择,即对山田洋次在新千年之际,为何选择了拍摄武士电影,并且为何“三部曲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平民视角作为电影叙事的基本支点作背景解读。第二章着重站在文化模式的基本框架中,以“文本细读的阐释方式,分别对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中传统武士身份认同的具体呈现予以解读。其中主要进行了关于“忠与孝、“刚毅沉静、“名誉等三个具体武士训诫的探析。不同以往关于山田洋次武士电影研究的是,这一章节的研究第一次将山田洋次武士电影以“以论带述方式进行了整体性的解读,打破了此前纯然预设下的机械性的对应说明。第三章主要分析山田洋次叙事框架中存在的两种情况。首先,以格雷马斯的“意义矩阵分析山田洋次“三部曲共通的叙事结构,并在这种结构中发现其对传统武士身份的关注与认同。这种情况可以归因为文化模式的“历史因素;其次,除此之外,山田洋次还在其叙事策略中另行安排了其他的“零散叙事,力图从生活事实中表述武士身份的另一面。这种情况可以归因为文化模式的“个体心理。整体而言,主线叙事与辅线叙事的交锋,呈现了山田洋次对武士身份的另类安排,这为传统身份与现代身份的对话奠定了基本的契机。第四章着重整合文本细读与叙事结构的相关论述,分析在时代交替中导致传统武士身份认同与信仰危机的必然缘由,并由此就山田洋次预置于武士电影中的现代关怀,在电影文本中予以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身份认同的对话探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