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病变中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惠兰
授予年度:2008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FHIT基因 MSI hMLH1 hMSH2 宫颈癌 CIN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法
摘 要:目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宫颈癌是女性癌症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o- viruses, HPV)感染是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HPV感染并不能单独导致宫颈癌,遗传学改变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方面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与多个基因的激活或失活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DNA修复基因突变引起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降低或丧失,从而引起遗传物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同时对MSI和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与宫颈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aid, FHIT)基因中两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分析以及对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蛋白缺失表达的检测,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阻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CIN)向宫颈癌的恶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为探询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宫颈癌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1标本收集:收集2006年6月007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宫颈病变门诊活检或病房手术的CINⅠ组织42例、CINⅡINⅢ组织24例、宫颈癌组织56例(均为宫颈鳞癌)。每例患者手术或活检时留取小部分病变宫颈组织,同时取病变周围的正常宫颈组织作自身对照,如无条件获取正常组织,则抽取患者静脉血3ml,作自身对照。将病变组织一分为二,一部分同其正常组织配对放入冻存管中,速冻于液氮中,然后贮存于-80℃冰箱备用,另一部分病变组织投入4%多聚甲醛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术后经病理证实。 2 MSI的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技术检测FHIT基因中2个微卫星位点D3S1300和D3S1234的MSI。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组织DNA,应用相应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溴化乙锭染色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判定:与正常组织相比,若病变组织出现DNA等位条带的增多、减少或移位,即判断为MSI阳性。 3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缺失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 4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MSI状态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不同位点、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中的差异,hMLH1、hMSH2蛋白缺失表达水平在CINⅠ组、CINⅡINⅢ组和宫颈癌组的差异,采用chi-squareχ2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宫颈癌MSI与hMLH1、hMSH2缺失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两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中,D3S1300和D3S1234上出现MSI的阳性率分别为7.14%(4/56)、10.71% (6/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MSI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MSI出现在宫颈癌组织Ⅰ期2例(2/22,9.09%),Ⅱ期4例(4/28,14.28%),Ⅲ期4例(4/6,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与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4 MSI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 MSI出现在宫颈癌组织高分化鳞癌4例(4/22,18.18%),中分化鳞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