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卢杰夫
授予年度:2016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消化道病变 疗效分析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两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操作技术及并发症的不同,比较其各自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共42例(EMR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共40例(ESD组),对比分析这两组患者之间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手术并发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等。结果:1.病变分布:EMR组分布在食管7例,分布在胃部20例,分布在结直肠15例;其中ESD组分布在食管8例,分布在胃部23例,分布在结直肠9例;病变部位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操作完成时间:EMR组操作完成时间15-54min,中位数时间26.5min,ESD组操作时间32-165min,中位数时间40.5min,有显著差异(P0.05)。EMR组和ESD组发生穿孔率分别为0(0/42)、12.5%(5/40);发生皮下气肿或气腹分别为2.4%(1/42)、15%(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EMR组与ESD组住院时间分别为(4.55±0.97d)、(5.53±1.04d),手术费用分别是2909.62±486.35元、3970.60±429.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残留率与复发率:EMR组残留率为7.14%(3/42),术后病理2例为管状腺瘤,1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ESD组残留率为2.5%(1/40),术后病理示中度不典型增生,残留率比较差异不显著。随访期间暂无一例复发。结论:1.与EMR比较,ESD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长、手术费用较高。2.在治疗效果上比较,ESD不仅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而且比EMR能够剥离切除更大的病灶。***术治疗消化道病变发生穿孔和皮下气肿或气腹较EMR高,但病变残留率低。研究结论说明,相对于外科手术言,EMR和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有效、经济、可靠,具体还是要根据患者病灶的具体情况选择EMR术还是选择ESD术。两种内镜技术均可在各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为更多的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