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对急性肝损伤大鼠卵圆细胞的作用及其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昱
授予年度:2013年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黄芩苷(baicalin)为黄酮类化合物,是传统中药黄芩的有效成分,已被证实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生理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黄芩苷对肝脏也有保护作用。 急性肝损伤是指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疾病,急性起病,多有明确诱因,可出现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严重或持续的肝损伤最终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损伤的常见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药物因素、过度饮酒及外伤因素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的提高,食品添加剂超标、过量饮酒、自行滥用药物及临床用药种类增加,急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HOC)作为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肝脏干细胞,在肝脏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正常的机体组织中,有细胞的增殖生长,就必然存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细胞死亡形式包括凋亡、自噬性细胞死亡和坏死三类,其中前两类又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其中自噬(autophagy)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在哺乳动物体内作用及与各系统疾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自噬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利用溶酶体分解自身受损的物质,清除损伤细胞器及废弃蛋白质等,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建立HOC增殖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研究黄芩苷对急性肝损伤大鼠卵圆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肝组织凋亡、自噬的影响,从而探讨黄芩苷对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96只健康SD大鼠(体重200g±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低剂量组及黄芩苷高剂量组,分别标记为K、M、BL及BH。各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模型组大鼠给予2-乙酰胺基芴(2-acetaminofluorene,2-AAF)溶液灌胃,以15mg/kg.d连续灌胃4天,次日模型组大鼠行2/3部分肝切除手术。黄芩苷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在灌胃2-AAF溶液的同时灌胃黄芩苷溶液(低剂量组50mg/kg.d、高剂量组100mg/kg.d),灌胃4日后行2/3部分肝切除手术,次日继续灌胃黄芩苷溶液至处死。各组大鼠于术后第1天、7天、14天、21天分别处死并取材。 组织处理后应用苏木素-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肝组织c-kit、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technic,IFT)检测肝组织OV6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共表达情况;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light chain3beta,LC3B)表达;应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白蛋白(Albumin,ALB)的含量。 结果:①大鼠肝功能结果显示:黄芩苷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AST、ALT及ALP降低(P0.05)。⑤HOC肝细胞及胆管细胞表型标记物表达在各组间均有差异(P0.05),与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