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唇腭裂患者龋坏情况调查及其牙菌斑致龋力的研究 收藏
唇腭裂患者龋坏情况调查及其牙菌斑致龋力的研究

唇腭裂患者龋坏情况调查及其牙菌斑致龋力的研究

作     者:朱万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继遥

授予年度:2007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唇腭裂  口腔调查 牙菌斑 pH值测定 菌斑液 甲酸 乙酸 乳酸 琥珀酸 高效液相 变形链球菌 乳酸杆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摘      要:唇腭裂(cleft lip and palate,CLP)是我国一高发的先天性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80‰。唇腭裂患者由于解剖方面的缺陷,除了其外观和语音等方面受到影响,还增加了罹患其他疾病的危险,如咬合紊乱,中耳炎等。有研究显示唇腭裂患者的龋坏情况要比非唇腭裂人群严重。但是目前对于唇腭裂患者患龋情况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唇腭裂患者的患龋情况,并分析影响其患龋水平的因素;对其牙菌斑的致龋力包括细菌组成、产酸性等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唇腭裂患者口腔健康状况奠定基础。 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唇腭裂患者的患龋情况。采用问卷方式询问与患龋相关的社会、饮食信息以及唇腭裂相关信息,记录其龋坏的详细情况(draft/dmfs、DMFT/DMFS,以及上前牙的龋坏数目)。按年龄分为3~5岁组,6~12岁组,13~25岁组。了解唇腭裂人群与正常人群的患龋情况有无差异,并分析影响唇腭裂人群患龋水平的因素。 第二部分:研究唇腭裂患者牙菌斑的致龋力。随机选择20例3~5岁唇腭裂儿童和20例正常儿童,采用微型pH电极直接测试其口内牙菌斑pH及漱糖后pH的动态变化,观察两组人群漱糖后菌斑的产酸代谢。取其集合龈上菌斑,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10%蔗糖溶液漱口后菌斑液中甲酸、乙酸、乳酸和琥珀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其龋病相关菌(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及在总菌落中的比例。 结果:(1)6~12岁组及13岁以上组中,唇腭裂患者比对照人群有更高的患龋率、龋均和龋面均(P0.05);3~5岁组唇腭裂患者和对照人群的患龋率、龋均和龋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唇腭裂的不同类型中,伴有腭裂患者比单纯型唇裂患者龋坏更加严重(P0.05)。已行外科手术的唇腭裂患者的龋坏水平低于未行手术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唇腭裂患者龋病的相关因素有:唇腭裂类型、年龄、父母的教育水平、刷牙频率以及进食致龋食物频率。 (2)唇腭裂患者上下颌牙菌斑的静止pH值(pHrest),漱糖后pH下降的最低值(pHmin)小于对照组,30min曲线下面积(AUC30)大于对照组。上颌的漱糖后牙菌斑pH下降幅度(ApH)大于对照组(P0.05),但是下颌的△pH则没有差异(P0.05)。 (3)唇腭裂患者菌斑液中乳酸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甲酸、乙酸和琥珀酸的含量则与非唇腭裂人群没有差异(P0.05)。 (4)唇腭裂患者菌斑中乳酸杆菌在总菌中的比例,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大于非唇腭裂患者(P0.05),但是两菌的检出率以及变形链球菌在总菌中的比例没有差异(P0.05)。 结论:(1)唇腭裂患者的患龋情况比非唇腭裂患者严重,而且其上前牙的患龋情况更加严重,已行外科手术的唇腭裂患者的患龋水平要低于未行外科手术的唇腭裂患者。在唇腭裂患者中,唇腭裂类型、年龄、父母的教育水平、刷牙频率以及进食致龋食物频率等因素与患龋水平关系较密切。 (2)唇腭裂患者的菌斑pH值较正常儿童低,菌斑液中乳酸含量较高,菌斑中龋病相关菌数量大于非唇腭裂者,提示其牙菌斑可能有更强的致龋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