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胃癌术中纳米碳分区示踪对提高淋巴结分拣数的临床价值 收藏

胃癌术中纳米碳分区示踪对提高淋巴结分拣数的临床价值

Clinical value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tracer in gastric cancer surgery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s retrieval

作     者:蔡耀庆 梁月祥 余书勇 涂瑞沙 Cai Yaoqing;Liang Yuexiang;Yu Shuyong;Tu Ruisha

作者机构:海南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海口57031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海口570102 

出 版 物:《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年 卷 期:2020年第23卷第10期

页      面:984-98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胃肿瘤 淋巴结分拣 纳米碳 

摘      要:目的:术中纳米碳示踪有助于胃癌淋巴结清扫并可以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但传统纳米碳示踪方法示踪范围较小,区分能力有限。本研究探讨纳米碳分区示踪在胃癌淋巴结分拣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海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D 2根治切除并在术中进行纳米碳示踪的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排除术后病理分期为T 1~2、Borrmann Ⅳ型胃癌、远处转移、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全者。共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13例,海南省肿瘤医院68例),根据不同纳米碳示踪法,分为分区示踪组(89例)和传统示踪组(92例)。传统示踪组在肿瘤边缘正常浆膜0.5 cm处取上、下、左、右4个注射点行浆膜下注射纳米碳0.1~0.3 ml;分区示踪组在其基础上,同时在幽门上胃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幽门下胃网膜右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胃小弯胃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和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入胃第一分支处浆膜下各注射纳米碳0.1~0.3 ml。观察分区示踪法对各部位淋巴管和各组淋巴结的显示情况,比较两组黑染淋巴结数、淋巴结黑染率、检出淋巴结总数、阳性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和淋巴结转移度。 结果: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分区示踪组黑染淋巴结数为多于传统示踪组[中位数:25.0枚比13.5枚, Z=-7.158, P0.001];淋巴结黑染率为高于传统示踪组[(70.8±12.0)%比(47.1±15.7)%, t=11.399, P0.001]。分区示踪组检出淋巴结总数和阴性淋巴结总数均高于传统示踪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总数:(37.5±11.5)枚比(29.6±11.8)枚, t=4.581, P0.001;阴性淋巴结总数:(31.3±12.5)枚比(24.9±11.1)枚, t=3.621, P0.001]。分区示踪组与传统示踪组的阳性淋巴结总数[中位数:4.0枚比3.0枚, Z=-1.485, P=0.137]、淋巴结转移率[78.7%(70/89)比72.8%(67/92),χ 2=0.834, P=0.361]和淋巴结转移度[中位数:11%比10%, Z=-0.483, P=0.629]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纳米碳分区示踪法较传统示踪法可通过提高淋巴结黑染率,增加淋巴结检出数目,提高胃癌分期准确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