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从“儿童中心”到“国家立场”:20世纪50年代儿童观的重塑 收藏

从“儿童中心”到“国家立场”:20世纪50年代儿童观的重塑

Children-Centricness and National Stance:Reshaping the View of Children in the 1950s

作     者:刘怡 LIU Yi

作者机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234 

出 版 物:《史林》 (Historical Review)

年 卷 期:2020年第4期

页      面:158-169,22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0206[历史学-中国现代史]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教育部201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政治、日常与城市:“十七年”上海婚姻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9YJC770029)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15年度青年课题“现代性背景下普通民众童年观念变迁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CAA150125)阶段性成果 

主  题:20世纪50年代 儿童观 儿童中心 儿童形象 

摘      要: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儿童观经历了由“儿童中心向“国家立场的转型。总体上,新中国的儿童观重塑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主体方向;实际完成过程贯穿整个20世纪50年代,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大跃进运动的进行密切关联。新中国儿童观的重塑,由多方面的“破与“立共同完成:以批判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念的破旧立新,实现了国家理念的明确“定位;以张乐平笔下的三毛由“旧时代的小瘪三到“新中国的好儿童的转型历程为代表,新中国儿童文艺工作者完成了舆论宣传方面的“跟进。作为过渡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对由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儿童教育和文学领域已形成风尚的“儿童中心观进行了灵活性改造与重置。注重儿童个体发展及个性表达的“儿童中心观逐渐被强调儿童的政治、阶级共性的“国家立场所取代;新的儿童观所形塑的符合新中国意识形态要求的新儿童,也逐渐呈现出政治化、成人化的倾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