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放射性肠损伤血管病变基础及其诊疗进展 收藏

放射性肠损伤血管病变基础及其诊疗进展

Basics of vascular damage and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radiation intestinal injury

作     者:陈代词 钟清华 陈锶 Chen Daici;Zhong Qinghua;Chen Si

作者机构: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510655 

出 版 物:《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年 卷 期:2020年第23卷第8期

页      面:817-82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6[医学-放射医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970703) 

主  题:放射性肠损伤 放射性直肠炎 血管病变 血管抑素 

摘      要: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射性肠损伤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放射性小肠炎、结肠炎及直肠炎。放射性肠损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间质纤维化、黏膜水肿、溃疡、炎性细胞浸润等,且存在显著的血管病变。其在内窥镜下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出血,超声下具有肠壁弥漫性增厚、血流信号增多的表现。此外,放射性肠损伤还具有乙状结肠远端和直肠壁厚度增加、骶前间隙宽度的增加等其他影像学表现。放射性肠损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子包括血管抑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CXCL16等,待明确的机制包括异常升高的血管抑素通过哪些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进而抑制血管生成和导致稳态失衡,以及巨噬细胞表达的CXCL16如何作用于相应受体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等。针对放射性肠损伤血管病变,进行靶向治疗,将是令人期待的研究方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