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心室结构正常患者右心室调节束起搏标测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及意义 收藏

心室结构正常患者右心室调节束起搏标测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及意义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right ventricular adjustable beam pacing mapping for patients with normal ventricular structure

作     者:蒋晨曦 龙德勇 桑才华 姚艳 李梦梦 汤日波 董建增 马长生 Jiang Chenxi;Long Deyong;Sang Caihua;Yao Yan;Li Mengmeng;Tang Ribo;Dong Jianzeng;Ma Changsheng

作者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00029 

出 版 物:《中国医药》 (China Medicine)

年 卷 期:2020年第15卷第6期

页      面:851-854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326) 

主  题:室性心律失常 起搏标测 调节束 乳头肌 

摘      要:目的探讨起搏标测应用于调节束及其邻近结构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室结构正常的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在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构建右心室及其乳头肌以及调节束模型,并在其引导下对三尖瓣环后侧壁、前乳头肌、调节束(前乳头肌插入点、体部、间隔侧插入点)和间隔室壁等部位行起搏标测并分析。结果调节束体部和前乳头肌侧插入点表现为类似的起搏形态,12/12导联形态一致者10例,11/12导联形态一致者1例。前乳头肌起搏与调节束体部一致者6例,下壁导联降支无切迹者4例;三尖瓣环后侧壁起搏形态和调节束明显不同,表现QRS波宽于、类本位曲折时间长于、MDI大于调节束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61±18)ms比(133±17)ms、(82±14)ms比(49±6)ms、(0.51±0.07)比(0.37±0.06),均P0.001]。调节束间隔侧插入点与体部起搏形态一致者7例(12/12导联一致者4例,11/12导联一致者3例),但与间隔室壁形态一致者仅2例。结论起搏标测有助于鉴别调节束与邻近结构起源,但应用于调节束上的具体定位时价值有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