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 收藏

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

The changes of coastal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clamation: a case study in coastal wetland of Yancheng,Jiangsu Province,China

作     者:方仁建 沈永明 时海东 FANG Renjian;SHEN Yongming;SHI Haidong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出 版 物:《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5年第35卷第3期

页      面:641-65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24[工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0834[工学-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基  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956503) 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项目(13HYJDYY08) 

主  题:围垦 海滨湿地 景观格局 破碎化指数 盐城 

摘      要: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围垦区,以及典型垦区(海丰、海北和金丰垦区)围垦前后景观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973—2013年研究区围垦特征如下:以10a为间隔,围垦区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向海推进,且条带逐渐变窄;围垦难度逐渐加大,总体上围垦强度呈减小趋势,过程上围垦面积呈升降交替状态;围垦后垦区利用方式各异,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受围垦影响该区景观格局变化如下:1973—2013年,未围区(Ⅰ区)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762 hm2,斑块形状日益复杂、自然,分维数由1.10上升到1.15,景观破碎化水平较低,在0.17—0.21之间,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至1.52;已围区(Ⅱ、Ⅲ、Ⅳ区)自然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9873、13788 hm2和6890 hm2,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分维数分别下降了0.03、0.03和0.02,破碎化程度分别上升了0.21、0.23和0.17,多样性均先升后降,升幅约0.8,降幅约0.5。海北、海丰、金丰垦区自然景观不断向人工景观转移,海北和海丰垦区斑块形状不断趋于简单规则,形状指数分别下降0.8和0.5,而金丰垦区形状指数上升0.4,景观破碎度方面分别呈升—降—升、降—升—降和升—降趋势。围垦前,各垦区景观面积和斑块形状变化差异不大,而景观破碎度变化差异明显;围垦期间各垦区景观格局变化一致;围垦后,各垦区除非受新一轮人类活动干扰,其景观格局基本维持围垦末期状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