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收藏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Physical ocean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over past 70 years:Overview of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作     者:魏泽勋 郑全安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Wei Zexun;Zheng Quanan;Yang Yongzeng;Liu Kexiu;Xu Tengfei;Wang Fan;Hu Shijian;Xie Lingling;Li Yuanlong;Du Yan;Zhou Lei;Lin Xiaopei;Hu Jianyu;Zhu Jianrong;Li Junyi;Zhang Zhengguang;Hou Yijun;Liu Ze;Tian Jiwei;Huang Xiaodong;Guan Yuping;Liu Zhiyu;Yang Qingxuan;Zhao Wei;Song Zhenya;Liu Hailong;Dong Changming;Yu Weidong;Lian Tao;Chen Zhaohui;Shi Jiuxin;Lei Ruibo;Liu Yu;Yu Fujiang;Yin Baoshu;Chen Ge;Wang Yanfeng;Li Zhenglin;Xiong Xuejun;Wang Jianing;Li Xiaofeng;Wang Yonggang

作者机构: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 马里兰大学马里兰州学院市20742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30017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030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200136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出 版 物:《海洋学报》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9年第41卷第10期

页      面:23-6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070701[理学-物理海洋学] 

主  题:物理海洋学 海浪 潮汐 海平面 大洋环流 水团 陆架与边缘海环流 海洋中尺度过程 湍流与混合 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 实验室模拟 大洋与气候 海冰与极地考察 海洋气象与灾害 海洋物理学 海洋环境 

摘      要: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