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及其在LPS和病毒刺激下表达的研究
Clon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from Japanese Sea Perch (Lateolabrax Japonicus)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青岛26607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00
出 版 物:《高技术通讯》 (Chinese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年 卷 期:2004年第14卷第11期
页 面:81-8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1002[医学-临床医学]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主 题:表达 TNFα基因 LPS 刺激 肿瘤坏死因子 RT—PCR技术 组织内 花鲈 鱼体 虹彩病毒
摘 要:采用同源克隆和锚定PCR技术,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中克隆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DNA的全序列。花鲈TNFα的cDNA全长990bp,3′非编码区域(UTR)为192bp,5′UTR为72bp,开放阅读框(ORF)为723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分子量大约为26kDa。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其他鱼类甚至哺乳动物的TNFα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含有TNF家族的签名序列(signature)。同时,利用RT—PCR技术,对不同刺激下该基因在鱼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TNFα基因在未受刺激鱼体的头肾和脾脏中有明显的表达。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虹彩病毒(Iridovirus)都可以诱导TNFα基因高水平的表达,但是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存在差异。LPS刺激后表达较强的组织是头肾和睥脏,而病毒感染后TNFα在盱脏中的表达较强。研究结果表明花鲈TNFα基因存在组成型和诱导型两种表达调控机制,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