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明初教坊制度考略 收藏

明初教坊制度考略

A Research on the Jiaofang(教坊) System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作     者:李舜华 陈惠卿 

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版 物:《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

年 卷 期:2014年第4期

页      面:57-67,158页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代乐学与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1BZW060) 及相关音乐文献之笺证"(项目批准号:0515)的阶段性成果">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明史乐志>及相关音乐文献之笺证"(项目批准号:0515)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明初 教坊制度 富乐院 丽春院 十六楼 勾栏 

摘      要:宋元以来的雅俗之争直接导致了明初礼乐官署设置上的革新,即太常寺地位的下降和教坊司的升格,并将二者以祭神和娱人分,太常领祭祀雅乐,教坊掌宴飨朝会乐,辽金元以来乐署职司的冗杂与音乐的雅俗混杂乃肃然划一。在此过程中,教坊司正式取代太常,成为明初礼乐机构的核心。以教坊司为中心重建礼乐系统,自京师至地方,逐渐形成以宫廷/藩府/州府——酒楼——勾栏——院为一体的演剧场所,力图将乐工们自宋元以来形成的一应演剧方式都加以制度化,以置于朝廷严格的控制之中,成为朝廷礼乐制度之一环。于是,教坊司、太常司、钟鼓司具体职掌的变化及其地位的升降,富乐院的普及与丽春院的有无,南京御勾栏与十六楼的隆盛与衰微,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明有明乐制及其历史与精神意义的重要前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