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巴蜀“魌头”一词语义嬗变与文化内涵考察 收藏

巴蜀“魌头”一词语义嬗变与文化内涵考察

Semantic Evolu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Word Qitou in Bashu Area

作     者:周帅 ZHOU Shuai

作者机构: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出 版 物:《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 卷 期:2019年第38卷第1期

页      面:113-117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103[文学-汉语言文字学] 05[文学] 

主  题:魌头 方相 文化内涵 语义嬗变 

摘      要:通过对文献的考察,魌头一词最早见于郑玄注《周礼》,现今巴蜀地区方言魌头一词便宜、轻松义实源于丧葬习俗。汉代及其以前的方相魌头二词是异名同实。由南北朝至清代,官方礼仪文献中强调丧仪中方相与魌头四目与二目的区别,以此区分尊卑,客观上促进了方相魌头成为专门的丧葬词汇。在民众生活中,迟至唐代,方相与魌头仍是统言为一,析言为二。元明以后,作为送葬之具的方相、魌头,逐渐被称作显道神或开路神。在巴蜀地区,显道神开路神这一称呼沿用至近当代,魌头一词的所指成为丧仪中供众人捡食的鬼胆子粑粑,而巴蜀地区的民众则称捡食鬼胆子粑粑为捡魌头,由此魌头一词逐渐引申出便宜、轻松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