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分... 收藏

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Risk factors of distal adding-on phenomenon after posterior correction of congenital thoracic deformity with long fusion

作     者:蒋彬 王冰 吕国华 徐洁涛 李亚伟 王孝宾 李磊 

作者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长沙市410011 

出 版 物:《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年 卷 期:2018年第28卷第8期

页      面:682-68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601868) 

主  题:先天性脊柱侧凸 远端冠状面失代偿 远端附加现象 长节段 独立危险因素 

摘      要:目的 :研究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段CS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0~18岁,平均12.6±3.0岁。随访24~96个月,平均42.4±27.3个月。收集术前MRI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体重指数(BMI)、骨移植材料、融合节段,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远端附加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满足以下之一者:术后最下固定椎偏离骶骨中垂线10mm以上;最下固定椎以下第一个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最下固定椎下第一个椎体偏离骶骨中垂线5mm以上),将患者分为远端附加现象组与非远端附加现象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主弯矫正幅度、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距离、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肩高度、顶椎偏距、远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术后主弯/尾侧代偿弯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等可能对远端附加现象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最佳截断点。结果:共7例发生冠状面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率为8.97%。两组比较,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0.3±1.6mm vs 2.3±2.7mm)、LIV是否触及稳定椎(59/12 vs 0/7)、术后主弯Cobb角(19.0°±7.8°vs 28.7°±9.5°)、术后头侧代偿弯Cobb角(5.9°±3.6°vs 9.1°±7.4°)、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0.9±1.6mm vs 3.4±1.7mm)、术后LIV椎间隙成角(1.4°±1.7°vs 3.5°±3.1°)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后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过度(LIV disc angle)(OR=1.72,P=0.003),远端固定椎未触及稳定椎(OR=2.31,P=0.007),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pre-post CBD)(OR=1.21,P=0.014)。ROC曲线显示,术后LIV椎间隙成角最佳截断点为8.05°(敏感性71.4%,特异性81.7%,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669~0.972,P=0.005),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最佳截断点为3.45cm(敏感性85.7%,特异性8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08~0.999,P0.001)。结论 :LIV未触及稳定椎、术后LIV椎间隙成角过大和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是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