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表层水温结构变化对东南太平洋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收藏

表层水温结构变化对东南太平洋秘鲁鳀渔场的影响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fishing ground of anchoveta (Engraulis ringens) in the southeast Pacific Ocean

作     者:陈芃 陈新军 

作者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远洋渔业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1306 

出 版 物:《海洋学报》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7年第39卷第4期

页      面:79-8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908[农学-水产] 0707[理学-海洋科学] 0815[工学-水利工程] 0824[工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5DZ1202200) 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20155014) 

主  题:秘鲁鳀 东南太平洋 表层水温结构 渔场 

摘      要: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沿岸的小型中上层鱼类,掌握其渔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利于企业把握该渔业的生产情况。研究结合2005-2014年渔汛期间秘鲁各港口出港的船数及其所获得的秘鲁鳀渔获量和表层水温数据(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以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和捕捞努力量(Effort)数据构建的渔场指数(fishing ground index,FGI)为渔场指标,对秘鲁鳀的渔场类型进行分类,探讨水温结构变化对秘鲁鳀渔场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渔场指数在不同渔汛阶段(渔汛前期、中期和末期,P0.01)和不同捕捞区域(北部、中部和南部,P0.01)都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以表层水温大于20℃的海水是否入侵到近岸为标志,可以将秘鲁鳀渔场分成两种类型:大于20℃的海水没有入侵到沿岸(A型渔场)和入侵到沿岸(B型渔场)。研究表明,在渔汛前期和中期阶段,A型渔场的出现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其中渔汛前期沿岸19℃或20℃等温线的出现以及渔汛中期沿岸18℃或19℃等温线的出现可以作为中心渔场形成的指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