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释旨趣的转变 收藏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释旨趣的转变

The Main Issues of the Western Han Scholarship on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Its Hermeneutic Purports

作     者:丁四新 

出 版 物:《中国哲学》 

年 卷 期:2014年第9期

页      面:5-16页

主  题: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摘      要: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的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的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的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的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的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的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的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的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的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的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的态度。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