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文化与民族社会教育发微 收藏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文化与民族社会教育发微

Exploration on Ethnic Minorities' Ancestral Hall Culture and National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Qingshui River Valley

作     者:杨军昌 杨蕴希 

作者机构: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 版 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16年第37卷第11期

页      面:50-5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401[法学-民族学] 

基  金: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研究"(2015-GM-139) 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历史与借鉴:贵州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研究"(GDZT201303)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清末民初清水江流域教育发展与民族社会变迁"(2016JD017)阶段性成果 

主  题:宗祠文化 社会教育 民族社会 清水江流域 

摘      要:宗祠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高地,为一直普遍被重视的文化事象。清水江流域特别是其下游侗族、苗族地区的家祠,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建筑特色形态纷呈,是清水江流域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该流域宗祠兴起的基础与动力是伴随国家政权进入与儒家文化渗入而积淀的教育文化,同时,宗祠又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修谱定规、依规惩戒、彰匾题联等公共活动发挥着对族众的教育教化功能,体现出了诸如尊祖敬宗,奉先思孝;个体启蒙,道德养成;耕读传家,修齐治平;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是流域民族社会寓治于教、以教敦俗、以教务治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并在民族社会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的时代,清水江流域宗祠的教育实践应突破宗族的樊篱而更有社会的视野和时代的精神,应在发展旨向上使宗祠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社会教育中心和民族教育文化的展示与传习基地,体现和发挥追思仰古、道德养成、亲情凝聚、团结合作、爱乡爱国、文化传承等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