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油气二次运移模拟
Modeling of Hydrocarbon Secondary Migration in the Chaluhe Sag,Yitong Basin作者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
出 版 物:《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年 卷 期:2014年第39卷第6期
页 面:741-75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伊通盆地晚渐新世以来压扭构造活动的油气二次运移响应"(No.20120291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残余盆地古流体动力场演化"(No.40172051)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TPR-2011-33)
主 题:伊通盆地 岔路河断陷 盆地模拟 烃 运聚单元 石油地质
摘 要:以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基础,应用二维(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内主要生储组合E2s(油源)-E2s(储层)的油气二次运移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恢复;并依据区内油气汇聚区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基于此对各运聚单元内的烃源条件、输导体系、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对比.研究表明:(1)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发育3期油气成藏,E2s-E2s(!)为已证实的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2)岔路河断陷势能场分布控制了同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强度,区内主成藏期油气二次运移范围广、强度(流线密度)大,有利运移指向区主要集中于西北缘盆缘断裂附近和东部的万昌、梁家构造带之内的油气低势区;(3)岔路河断陷可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Ⅰ、Ⅱ、Ⅲ和Ⅳ),运聚单元II的成藏条件最为优越,而运聚单元Ⅰ内的万昌构造带围斜地区亦可作为本区有利勘探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