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谱CT下肢静脉成像优化:模体研究
Optimization of Dual-energy Spectral Lower-extremity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 Scanning Protocol:Phantom Study作者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
出 版 物:《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年 卷 期:2025年第34卷第1期
页 面:73-81页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6[医学-放射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主 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CT 静脉血栓形成 图像质量
摘 要:目的:基于模体研究优化能谱下肢CT静脉成像(CTV)方案。方法:在能量CT质控模体的内部孔洞中放置测试插件以模拟临床场景。使用4 mgI/mL碘棒模拟下肢静脉增强;将大小不同的鸭血块放入4 mgI/mL的碘溶液试管中,模拟下肢静脉内的大小血栓。采用Revolution CT对置入碘棒和试管的模体进行CT常规成像(A组)和能谱成像(B组)。A组成像参数: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100~600 mA),噪声指数(NI)为10,采用后置40%的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进行图像重建;B组成像参数:能谱成像(GSI)模式,管电压80/140 kVp瞬切,管电流采用GSI Assist技术,并根据NI=10、11、12设置3个扫描组。在每个扫描组中重建40~70 keV间隔10 keV的单能量图像,每个单能量图像分别结合后置40%、60%、80%ASIR-V进行图像重建,共得到36组图像。A组和B组其他成像参数均一致。扫描完成后记录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ED),计算两组碘棒对比噪声比(CNR),评估两组主观图像质量以及识别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B组NI设置为11和12的ED分别比A组低21.5%和32.2%。B组NI为10和11的扫描组中,除了70 keV结合40%ASIR-V和60 keV结合40%ASIR-V的图像外,其余图像的碘棒CNR均高于A组。B组碘棒边缘锐利度得分最高的组别是NI为10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40%、60%ASIR-V的图像,以及NI为11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60%ASIR-V的图像,这3组图像得分均为5(4,5)且优于A组得分3(3,4)。A组图像识别大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65.0%和30.0%;识别小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55.0%和50.0%。B组NI为10和11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60%ASIR-V图像识别血栓的效能最佳并优于A组,其中识别大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0.0%和5.0%,识别小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80.0%和5.0%。结论:将NI设置为11,并重建50 keV结合60%ASIR-V的单能量图像是能谱下肢CTV的最佳成像方案,可在模体研究中实现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