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榆林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出 版 物:《西北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2151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生态防护与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1706-01)
主 题:库布齐沙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摘 要: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沙地作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