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收藏

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flows between the scenic spots in inner city based on tourism strategies:A case study in Nanjing

作     者:靳诚 徐菁 黄震方 曹芳东 JIN Cheng;XU Jing;HUANG Zhenfang;CAO Fangdong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出 版 物:《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 卷 期:2014年第69卷第12期

页      面:1858-187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813[工学-建筑学] 0704[理学-天文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0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1320712001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主  题:旅游景点 流动网络 旅游攻略 城市内部 南京市 

摘      要: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对旅游攻略的数据挖掘,构建景点间游客流动的关系矩阵,对流动格局、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1景点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市级中心景点在流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山陵为扩散型景点,而新街口、夫子庙为集聚型景点,其他大部分景点为平衡型景点。2距离对景点间流动起着重要影响,流量距离衰减特征明显;市级中心景点流动涉及面较广,对整体流动具有较强的支配作用。3景点间流动是景点流入度、流出度和景点间距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流动符合基于幂函数的威尔逊流动模型,且游客在城市内部景点间流动对距离的敏感度相对城市间、城市内部居民日常流动较低。4南京景点可划分为3个系统:中山陵景点系统、夫子庙景点系统和中心城区景点系统,并抽象出3种结构类型:单中心扩散结构、单中心集聚结构和多中心平衡结构;在流动模式上,主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之间,次要流动多存在于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之间以及次要节点之间,一般流动多存在于次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之间以及一般节点之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