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古典文学中的“舍身弃子”——以孝顺与舍身的映射意义为中心 收藏

古典文学中的“舍身弃子”——以孝顺与舍身的映射意义为中心

The Idea of“Sacrificing One’s Life and Forsaking One’s Child”in Classical Literature——With a Focus on the Connotative Meanings of Filial Piety and Self⁃Sacrifice

作     者:荒木浩 李杰玲(译) Araki Hiroshi

作者机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海南师范大学 

出 版 物:《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年 卷 期:2024年第7卷第3期

页      面:9-40,F0002页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古典文学 中国 日本 孝顺 思想 

摘      要:《今昔物语集》中的忠明跳落谷底不死的故事、佛典中萨埵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和波罗国的须太那太子布施等的故事,呈现出东亚世界独特的佛典传播与接受史。佛教在印度形成时,“孝的思想是不存在的,而传播到中国后,在中国的思想里,“孝与“恩的思想深深扎根,佛教思想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因此带上孝顺与报恩的思想。从儒教的伦理来看,萨埵王子的舍身饲虎是“不孝的。《三宝绘》须太那太子的故事强调了须太那太子出于对母亲的依恋才回国,传播了孝顺的观念。日本通过各种孝子故事接受中国的孝顺和报恩的思想,通过对《源氏物语》古注如《紫明抄》与《河海抄》等相关资料的分析,可知日本在接受从中国传来的佛教思想时,试图协调孝顺、报恩与印度佛理的冲突,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出现了为父母牺牲的孩子不会真的死去,还会得到意外的祝福这样的孝子故事,这一孝子故事融入了日本的文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