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冻结煤未冻水与孔隙特征变化核磁共振研究 收藏

冻结煤未冻水与孔隙特征变化核磁共振研究

作     者:秦雷 王辉 李树刚 刘鹏飞 李嘉伟 

作者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工学]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2022QNRC001) 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20220437)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022KJXX-5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4237) 

主  题:液氮致裂 未冻水 孔隙结构 低场核磁共振 

摘      要:由于液氮致裂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煤层增渗技术,且低温下的煤孔隙水相变严重影响煤孔隙结构,因此,研究液氮循环冻结导致的煤孔隙水相变和孔隙演化对评价液氮致裂增渗效果,以及提高煤层气抽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饱水烟煤进行不同次数的液氮冻融循环处理,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测试技术,测试煤样的横向弛豫时间曲线、累计孔隙度和累计孔喉分布。结果表明:煤样在-196℃冻结条件下,煤孔隙内仍存在微量未冻水,随温度升高,小孔隙冰先开始融化,产生小孔隙未冻水,孔径越小,孔隙冰的熔点越低。随着孔隙冰逐渐融化,累计孔隙度不断增大,增长过程可分为指数函数式快速增长、一次函数式匀速增长和二次函数式增长3个阶段。对横向弛豫时间曲线进行积分,可获得煤样融化过程中的孔隙未冻水变化,并进行拟合,可观察到,在负温区间,未冻水含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函数式变化,越接近0℃,未冻水含量增速越快。-196~-34℃,微孔未冻水占比接近100%;-20~0℃,以中、大孔隙未冻水为主。循环冻结可有效提高煤样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该文基于SDR(Schlumberger-Doll Research)渗透率模型,计算了煤样冻融循环后的渗透率变化。煤样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长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循环次数由5次增至30次时,有效孔隙度增长率由20.68%增至24.15%,渗透率增长率由109.73%增至122.20%,但随着循环次数不断增加,冻融循环次数对煤样增渗作用的边际效应愈发明显。该文研究结果可为低温介质循环冻融煤体渗流孔隙结构演变研究和与液氮致裂增渗相关的现场作业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