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楞严经》如来藏理论的反梵我论建构 收藏

《楞严经》如来藏理论的反梵我论建构

The Anti-Brahman-Atman Theory Construction of Tathagatagarbha Theory in The Surangama Sutra

作     者:伍宇昊 王月清 Wu Yuhao;Wang Yueqing

作者机构: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 

出 版 物:《宗教学研究》 (Religious Studies)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108-11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宗教理论发展与治理创新研究”(20&ZD259)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楞严经》 如来藏 梵我论 本体论 自然外道 

摘      要:《楞严经》从轮回和成佛的主体问题出发,确立了代表“真心的清净如来藏和因“妄心而生的世间万法的二元结构,并通过“性真相妄、依真起妄基本理论模型将二元回归于一元。这使得《楞严经》对如来藏的阐发有了更深入的推进,但同时也使《楞严经》的如来藏理论在形式上更加类同于印度传统梵我论。在当代批评者的语境里,如来藏和梵我论都属于某种本体论,从而趋于一致。但通过将佛教与康德哲学中现象、物自身等概念对比,可发现佛教并不先天反对本体论,二者反而有相互融摄的可能。虽然,《楞严经》在发展如来藏理论的进程中,无意中让自身更符合本体论范式,但同时又花了大量篇幅批判了将如来藏和梵我论等同的论调。这一批判是为了维护自身,批判的重点集中于缘起论和自然外道。从中不难发现,《楞严经》与此前如来藏系经典在义理上一脉相承。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