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孔子时代的乐论话语与乐政言说
Music Theory and Music Politics in the Pre-Confucius Era作者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出 版 物:《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4期
页 面:110-119,213,21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6[历史学]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乐经》衍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1BZW080)
摘 要: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期的前孔子时代,随着“礼崩乐坏的到来,形成了一批初具理论形态的乐论话语。这些话语的言说主体,或为精通乐教的卿大夫群体,或为具备专业知识的畴人群体。不过,早期乐论话语的生成,并非出于言说主体的主动理论总结,一是出自对“礼崩乐坏政治环境的讨论,二是出自对具体政治事件进行评论时的现场发挥,三是出于诸侯卿大夫对礼乐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了解,均发生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之下,因而有着共同的理论聚焦和政治关切,特别是他们所提出的“乐以成政理论,可视为对西周以来乐政体系的学理总结。具体表现为:将和平之声确立为周代乐政的生成条件,由心、耳关系反映出周代乐政的运作机理,由“乐以殖财实现周代乐政的作用效果,等等。另外,早期乐论话语还十分关注“乐与“德之间的关系,将德礼观念确立为周代乐政的价值内涵。可以说,早期乐论话语紧紧围绕着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为孔子以后儒家乐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