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屈光参差儿童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分析
Analysis of Peripheral Retinal Defocus State in Children with Myopic Anisometropia作者机构:成都爱迪眼科医院成都610000
出 版 物:《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tometry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4年第26卷第6期
页 面:416-422页
学科分类: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摘 要:目的:观察近视屈光参差儿童的周边视网膜相对离焦量(RPRE),探索与近视发展相关的离焦区。方法:系列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7—8月于成都爱迪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屈光参差儿童83例(166眼)。所有儿童在小瞳下使用生物测量仪测量双眼眼轴长度(AL)。在1%环喷脱脂滴眼液睫状肌麻痹后使用自动验光仪测量并计算双眼等效球镜度(SE)。使用屈光地形图(MRT)测量视网膜上、下、鼻、颞(RPRE-S、RPRE-I、RPRE-N、RPRE-T)共4个象限以及偏心0~15°、15°~30°、30°~45°、45°~53°共4个区域(相连区域的分界线数据归后一组)的相对屈光度。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双眼间不同象限、不同区域的RPRE差异,并使用Spearman分析中心屈光度、AL与视网膜离焦状态的相关性。结果:双眼RPRE在4个象限以及偏心15°~30°、30°~45°、45°~53°区域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04,均P0.05),在偏心0~15°区域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448)。双眼间的RPRE差值(D-RPRE)在4个象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P=0.140),在偏心15°~30°、30°~45°、45°~53°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9,P0.001),事后比较发现偏心15°~30°与偏心30°~45°和偏心45°~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01),偏心30°~45°与偏心4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双眼间的SE差值(D-SE)分别与偏心30°~45°、45°~53°区域的D-RPRE呈负相关(r=-0.26,P=0.016;r=-0.32,P=0.003),与偏心15°~30°区域的D-RPRE无相关性(r=-0.15,P=0.162)。双眼间的AL差值分别与偏心30°~45°、45°~53°区域的D-RPRE呈正相关(r=0.38,P0.001;r=0.45,P0.001),而与偏心15°~30°区域的D-RPRE无相关性(r=0.19,P=0.090)。结论:近视屈光参差儿童的近视发展与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有关,偏心30°~53°的双眼间离焦量差异可能是其近视不平衡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