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近代以来中文语境下的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演化研究 收藏

近代以来中文语境下的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演化研究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Images of Karez in Xinjiang in the Chinese Context since Modern Times

作     者:张景平 杨璐 ZHANG Jing-ping;YANG Lu

作者机构: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出 版 物:《青海民族研究》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35卷第1期

页      面:205-212页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401[法学-民族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河西走廊水利文献集成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2ZD&225) 清华大学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联合课题“坎儿井历史文化与保护利用研究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立项研究”(批准号:20202100578)阶段性成果 

主  题:新疆坎儿井 文化意象 宣传口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 

摘      要:新疆坎儿井是我国干旱区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清代开始为汉语史料所明确记载,逐步形成辨识度鲜明的文化意象。清代民国时期,坎儿井作为边疆开发“利器的巨大效益引发了内地人士的关注,并被知识精英视为古代中原文化影响西域的活化石。1949年之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极大提升了新疆坎儿井的知名度,人民史观与民族团结视角灌注期间,虽一度在具体宣传口径方面蕴含张力,最终融合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话语中,使新疆坎儿井成为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代表符号之一。民国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重要修辞策略促进了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在中文语境中的公众接受,但其中亦存在欠严谨、缺乏学术支撑等问题,对新疆坎儿井文化意象的提升造成某些明显的负面影响,亟需加以改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