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头颅核磁共振用于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收藏

头颅核磁共振用于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作     者:栾成明 

作者机构:江苏省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21 

出 版 物:《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年 卷 期:2024年第3期

页      面:0081-0084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主  题: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头颅核磁共振 诊断意义 

摘      要:探究临床缺血性脑卒中(IC)后血管性痴呆(VD)应用头颅核磁共振(MRI)诊断的意义。方法 本次试验主题为疾病诊断,从2021.01内开始纳入就诊的CI病例,并于2023.01内终止,共有30例CI病例入组试验,并按发病后有无伴发VD分为VD组(10例)和非VD组(20例)。所有CI病例均开展头颅MRI诊断。对比VD组病例与非VD组病例梗死部位病灶状况、诊断指标及不同区域左右侧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水平等。结果 经MRI诊断VD组病例梗死部位的大、中病灶所占比例均高于非VD组病例(P0.05)。经MRI诊断VD组病例颞叶钩回间距(THS)水平高于非VD组病例,而大脑左右径水平、左右侧海马体积(HV)水平等均低于非VD组病例(P0.05)。经MRI诊断VD组病例海马区域、半卵圆中心区域、侧脑室前后角区域、额叶前后部区域等左右侧的ADC水平均低于非VD组病例(P0.05)。结论 临床IC后VD病例存在脑白质稀疏表现、梗死部位有大面积病灶、脑沟增宽特征、皮质萎缩现象等,采取头颅MRI检查可对临床特征予以有效诊断,有利于评估预后和早期诊疗,可极力推广和借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