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入觐与否: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及其历史演变 收藏

入觐与否: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及其历史演变

Seeking an Audience or Not: A Study of the Military Governors' Audience with the Emperor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作     者:李永 LI Yong

作者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出 版 物:《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2024年第47卷第2期

页      面:100-10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出文献与唐五代宋初入京地方官员研究”(17CZS012) 

主  题:唐代 节度使 朝觐京城 

摘      要:中国古代政权中,地方长官入京朝觐天子,具有申明君臣之义的重要政治意义。具体到唐代,地方长官的朝觐行为在唐前期由州郡代表朝集使承担,安史之乱以后则由藩镇长官节度使承担。与朝集使不同,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并无明确制度规定,但“拜章请觐是被大部分节度使遵守的一种政治规则。唐代节度使会出于罢职归朝、入朝为官、军功受赏、躲避祸乱、入京述职等原因请求朝觐。随着唐代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此消彼长,节度使的朝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唐肃宗至唐德宗时期表现为“不敢往,亦不敢叛;唐宪宗至黄巢起义之前表现为“中外践更,出入跌用;黄巢起义以后则表现为“称兵入朝,不由奏请。唐代节度使的朝觐在这一过程中由恭顺之意异化为悖逆之举。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