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幽门螺杆菌致BALB/c小鼠胃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黏膜通透性... 收藏

幽门螺杆菌致BALB/c小鼠胃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黏膜通透性的变化

Helicobaeter priori induces changes in the degranulation of mast cell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gastric mucosa in BALB/c mice

作     者:吕静 李惠 周汛 蔡涛 L(U) Jing;LI Hui;ZHOU Xun;CAI Tao

作者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400016 

出 版 物:《中华皮肤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年 卷 期:2008年第41卷第10期

页      面:674-67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6[医学-皮肤病与性病学] 10[医学] 

基  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CSTC 2007BB5277) 

主  题:螺杆菌 幽门 荨麻疹 肥大细胞 小鼠 近交BALB C 

摘      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小鼠胃黏膜内肥大细胞(MC)脱颗粒及对胃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以佐证Hp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7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Hp组30只,每间隔3日灌喂1次Hp菌液,共7次;对照组两组,各20只,分别灌喂45%的乙醇和2%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以蔗糖浓度的变化作为胃黏膜通透性变化的标志,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TB)观察灌胃后小鼠胃黏膜内MC总数、脱颗粒MC总数以及脱颗粒MC的百分比。结果三组小鼠胃黏膜MC总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59,P〈0.01);且脱颗粒MC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08.16,P〈0.01),Hp组最多,乙醇组次之。Hp组、乙醇组小鼠灌胃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较灌胃前明显增加,且乙醇组高于Hp组;BAS组小鼠灌胃前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无明显变化(F=-4.06,P〉0.01),与Hp组和乙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03,P〈0.01)。结论Hp感染可导致小鼠胃黏膜MC数量增加,脱颗粒增多,从而释放组胺和一系列血管活性介质到外周血,可能与荨麻疹的表现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