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湾若开陆缘晚中新世以来渐进式深水水道形态-沉积演化及其源-汇成因
The gradual change in morphology and architecture of submarine channels in the Rakhine margin,Bengal Bay since the Late Miocene and its source-to-sink genesis作者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出 版 物:《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 卷 期:2023年第30卷第4期
页 面:182-19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9[理学-地质学]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7[理学]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 题:孟加拉湾 深水水道 形态特征 沉积构成 渐进式演化 源-汇成因
摘 要:深水水道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多期水道往往无序迁移、无规律演化;研究发现孟加拉湾若开海域深水水道的沉积构成和形态特征自晚中新世以来呈现渐进式演化过程,其成因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沉积特征上,从晚中新世至今若开海域深水水道呈现渐进式的演化过程:天然堤越来越发育,水道侵蚀下切作用越来越弱。具体来说,晚中新世以两翼不发育堤岸的无堤岸水道为主,以侵蚀作用为主;上新世无堤岸水道和堤岸水道兼而有之,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兼而有之;而第四纪主要发育堤岸水道,以沉积作用为主。在形态特征上,从晚中新世至今若开海域深水水道亦呈现渐进式演化的特点:下切规模越来越小,平面弯曲度越来越大。具体来说,晚中新世水道下切规模较大,水道宽且深,横截面积大,弯曲度小;上新世水道下切规模相对减小,水道宽度、深度、横截面积及弯曲度适中;第四纪水道下切规模较小,水道窄且浅,横截面积小,弯曲度大。研究表明晚中新世至今渐进式深水水道形态-沉积演化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自晚中新世以来渐进式迁移演化的源汇响应。伴随着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分散路径渐进式向西迁移,靠东一侧的研究区盆外供源沉积物渐进式减少,重力流发育程度亦渐进式衰减,从而导致深水水道的形态特征和沉积构成也呈现渐进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