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复合酶法大黄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 收藏

复合酶法大黄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及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

Preparation,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so Millet Porous Starch by Combined-enzyme Method

作     者:秦智欣 郑明珠 林楠 潘楚 刘景圣 Qin Zhixin;Zheng Mingzhu;Lin Nan;Pan Chu;Liu Jingsheng

作者机构: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春130118 

出 版 物:《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23卷第5期

页      面:138-15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2[工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工学] 083202[工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703[理学-化学] 

基  金:全国粮食行业领军人才专项(LL2018201)。 

主  题:大黄米淀粉 多孔淀粉 吸油率 糖化酶 α-淀粉酶 

摘      要:以吸油率为指标,大黄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α-淀粉酶和糖化酶)制备大黄米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与Box-Ben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大黄米多孔淀粉制备的工艺参数,并对原淀粉及大黄米多孔淀粉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复合酶法制备大黄米多孔淀粉的最优工艺参数是:复合酶添加量1.2%,酶解温度56℃,酶解时间14 h,酶解pH 4.6,复合酶配比1∶4。在此条件下大黄米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74.00±2.0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形成多孔淀粉后,淀粉颗粒表面存在不均匀分布的孔洞及圆形凹陷,内部呈中空结构。粒度分布测试结果显示,多孔淀粉粒径均减小,淀粉颗粒分布均一度提高。X-射线衍射分析及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酶的水解作用不会改变大黄米淀粉的A型晶体结构及基本化学结构,相对结晶度和红外吸收峰均明显增加,淀粉颗粒内部有序程度提高。低温氮气吸附结果表明,复合酶酶解作用使大黄米淀粉的比表面积由13.9 m^(2)/g增加至29.42 m^(2)/g,孔径由4.143 nm增加至6.637 nm,孔容由14.81×10-3 cm3/g增加至25.05×10-3 cm3/g。黏度测定结果表明,多孔淀粉峰值黏度、崩解值降低。本研究可为多孔淀粉的开发应用及大黄米的精深加工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