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智能化舆情嵌入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传播... 收藏

智能化舆情嵌入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作     者:张彦华 顾秦一 

作者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2011计划”) 中国矿业大学网络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 

出 版 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44卷第5期

页      面:187-19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技术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BZZ034)” 江苏省教育厅社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效能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2022SJZD0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文科学科引领项目“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政治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2020-KYLX04-11)” 中国矿业大学中央社科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协同治理研究(2022SK12)”阶段性成果 

主  题:智能化舆情 意识形态安全 元治理 敏捷治理 社会心态治理 

摘      要:新型数字社会形态的构建及其持续崛起,为智能化舆情资源的流通提供了庞大市场。同时,智能化舆情因其对政治系统的作用力、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而与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可能会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增加不良意识形态的社会显示度并可能诱发数字殖民风险、在微舆论场中导致群体情感的极化效应并容易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风险。然而,智能化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过程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情感逻辑,且基本贯穿于智能化舆情和意识形态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因此,应在对智能化舆情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优化“元治理格局并以制度完善抑制不良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力度、强化社会心态治理效能并提升用户群体负面情绪的疏导效果等治理策略,将有助于探索有效治理智能化舆情风险并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水平的善治良方。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