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缺血后处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机构:徐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徐州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卫生应急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4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徐州221004
出 版 物:《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Neural Injury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年 卷 期:2023年第18卷第2期
页 面:109-111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基 金: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面上项目(No.BE2016645) 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No.QN RC2016797)
主 题:脑梗死 肢体缺血后处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改良Rankin评分
摘 要: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4个周期的肢体缺血后处理,1次/d,持续5 d。比较2组入院时、病程14 d和病程3个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峰值NIHSS评分;比较2组入院时和病程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mRS)评分;比较2组肢体缺血后处理治疗前及5 d后血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血压水平、CK、CK-MB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峰值NIHSS评分,病程14 d、病程3个月时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在3个月时mR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组缺血后处理治疗5 d后的CK、CK-MB、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肢体缺血后处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