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促血管生成疗法对大鼠缺血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收藏

促血管生成疗法对大鼠缺血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Effects of angiogenic therapy on motor function of ischemic hindlimbs in rats

作     者:张金池 吴霖 纪仕萍 吴智业 张训梁 Zhang Jinchi;Wu Lin;Ji Shiping;Wu Zhiye;Zhang Xunliang

作者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福州350005 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543000 

出 版 物:《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年 卷 期:2022年第39卷第5期

页      面:847-849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0J01960) 

主  题:促血管生成疗法 骨髓干细胞 透明质酸 白细胞介素-2 肢体缺血 

摘      要:目的探讨以骨髓干细胞辅以生物活性因子组成的促血管生成疗法对大鼠缺血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切除右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制作后肢缺血模型,每3 d记一次双下肢足背与足底的皮温,成模后第60天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给予缺血的后肢内外两侧肌肉注射干预,NS组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BSCs组注射纯骨髓干细胞混悬液,HGI-BSCs组注射加有透明质酸(HA)、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IL)-2因子的骨髓干细胞混悬液。干预治疗后第60天,对3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运动力竭试验,记录各组大鼠跑步距离。过麻处死大鼠取缺血后肢肌肉观察微血管密度(MVD),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结果干预治疗后,NS组健侧后肢皮温[足背:(28.85±0.38)℃,足底:(28.91±0.41)℃]高于缺血后肢体皮温[足背:(26.70±0.36)℃,足底:(27.15±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3.317,P0.05);HGI-BSCs组健侧后肢[足背:(29.34±0.65)℃,足底:(29.48±0.65)℃]与缺血后肢体皮温[足背:(28.80±0.59)℃,足底:(29.11±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1、0.390,P0.05)。在运动功能方面:HGI-BSCs组[(1540.00±90.51)m]高于BSCs组[(753.10±60.42)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40,P0.01);BSCs组[(753.10±60.42)m]高于NS组[(233.00±84.8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5,P0.01)。MVD计数:HGI-BSCs组(25.33±0.52)高于BSCs组(17.5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0,P0.01);BSCs组(17.53±0.43)高于NS组(8.8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40,P0.01)。结论促血管生成疗法可改善大鼠缺血后肢皮温、促进血管生成和改善其运动功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