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互动与共生:清代以来玉米在广西山地的本土化进程——兼论斯科特“佐米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of Ethnic Groups: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Maize in Guangxi Mountainous Areas since Qing Dynasty——On the Applicability of Scott’s“Zomiya Theory”in China作者机构: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出 版 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年 卷 期:2022年第37卷第2期
页 面:46-56,98页
核心收录:
基 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农牧交错地带的商业贸易与族群互动”(2017TS098)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同价值观进教材的实施策略研究”(2020-GMD-096)
摘 要:雍正前后,玉米被引入广西,成为山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逃避作物,清末已在桂西北广泛种植,至民国时期全面推广,完成了本土化进程。玉米的本土化,引起了广西山地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促进的结果:政府力量为玉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民间力量为其提供了经济活力。在二者的互动中,玉米促进了山地族群间的互动与共生,反映出以斯科特为代表“弱国家化的西方理论在中国问题上僵硬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