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及消化道组织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Effects of 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antioxidant enzymes,digestive enzymes,digestive tract structure,and bacterial flora of 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作者机构: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鱼类健康与营养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水产学报》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年 卷 期:2021年第45卷第12期
页 面:2011-202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801[农学-水产养殖] 0908[农学-水产] 09[农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D0900105) 湖州公益性应用研究项目(2019GZ17) 浙江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2020XTTGSC01) 湖州市乡村振兴专项(2018ZD2025) 浙江省属院所扶持专项(2021YSZX006)
主 题:大口黑鲈 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生长性能 抗氧化酶 消化酶 组织形态 菌群结构
摘 要: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