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87,963 篇 期刊文献
  • 10,485 篇 会议
  • 469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98,91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3,584 篇 文学
    • 18,733 篇 新闻传播学
    • 12,55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74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1,576 篇 教育学
    • 12,319 篇 教育学
    • 1,927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160 篇 体育学
  • 31,438 篇 法学
    • 9,141 篇 政治学
    • 8,26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986 篇 社会学
    • 4,665 篇 民族学
    • 2,695 篇 法学
  • 25,457 篇 历史学
    • 13,413 篇 中国史
    • 11,097 篇 考古学
    • 1,853 篇 世界史
  • 17,333 篇 工学
    • 6,112 篇 建筑学
    • 2,357 篇 城乡规划学
    • 1,049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6,918 篇 经济学
    • 13,793 篇 应用经济学
    • 3,365 篇 理论经济学
  • 16,470 篇 管理学
    • 5,937 篇 工商管理
    • 5,319 篇 公共管理
    • 2,708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2,67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5,556 篇 哲学
    • 15,536 篇 哲学
  • 14,016 篇 医学
    • 6,244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4,937 篇 临床医学
    • 1,373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10,341 篇 艺术学
    • 4,59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3,247 篇 美术学
  • 3,874 篇 理学
  • 1,584 篇 农学
  • 373 篇 军事学

主题

  • 3,052 篇 影响因素
  • 2,653 篇 中国
  • 2,162 篇 文化
  • 1,628 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
  • 1,496 篇 传统文化
  • 1,215 篇 文化产业
  • 1,168 篇 乡村振兴
  • 1,121 篇 道教
  • 941 篇 小学语文
  • 935 篇 创新
  • 809 篇 对策
  • 796 篇 发展
  • 794 篇 文化自信
  • 680 篇 研究
  • 614 篇 中国共产党
  • 597 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84 篇 保护
  • 566 篇 策略
  • 562 篇 大学生
  • 555 篇 传承

机构

  • 4,005 篇 四川大学
  • 3,926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3,921 篇 北京大学
  • 3,127 篇 武汉大学
  • 2,794 篇 南京大学
  • 2,609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590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2,401 篇 复旦大学
  • 2,339 篇 山东大学
  • 2,279 篇 中山大学
  • 2,252 篇 浙江大学
  • 1,988 篇 清华大学
  • 1,975 篇 西南大学
  • 1,903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899 篇 兰州大学
  • 1,876 篇 黑龙江大学
  • 1,752 篇 吉林大学
  • 1,455 篇 河南大学
  • 1,396 篇 厦门大学
  • 1,389 篇 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80 篇 任日莹
  • 80 篇 李静
  • 78 篇 楼含松
  • 75 篇 杨剑龙
  • 72 篇 朱继东
  • 71 篇 孙华
  • 69 篇 张亚东
  • 69 篇 许玉莲
  • 64 篇 张勇
  • 61 篇 王健
  • 60 篇 陈锋
  • 60 篇 王敏
  • 59 篇 明庆忠
  • 55 篇 李艳
  • 55 篇 张静
  • 53 篇 王成
  • 53 篇 刘杰
  • 53 篇 陈力丹
  • 53 篇 张敏
  • 53 篇 冯天瑜

语言

  • 198,902 篇 中文
  • 15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198917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论宋元道教黄箓斋坛中六幕的形成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2期 33-38页
作者: 孙瑞雪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道教黄箓斋坛往往设有六幕位,用来供奉玄师、五帝、天师、三官、三师、监斋等神灵和祖师。从现存的道教科仪文献来看,六幕的设置虽托始于唐末五代杜光庭,但通过对六幕神位的排序、仪式、文书的详细考察,可以看出黄箓斋坛六幕的设置应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明清时期湖南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兼与贵州黑神信仰比较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1期 151-161页
作者: 石慧琳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西南苗疆走廊的黑神是源自中原文化的民间神灵,贵州和湖南沅水流域是黑神信仰流播的典型地区。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考察沅水流域的黑神信仰,认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兴建的黑神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沅水流域民间的黑神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来华基督新教传教队伍本土化的尝试——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对中国职员的培养(1895—1936)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3期 189-196页
作者: 王晓玲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地处中国西部,地域广阔,母会外派的传教士数量难以满足当地传教工作的需要。随着教区教务的发展,培养和雇用中国职员成为解决传教人员紧缺和提高传教效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考察该教区中国职员的聘用与管理、培训...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我与《宗教学研究》结缘三十年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1期 13-21页
作者: 陈建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我从1993年4月在《宗教学研究》期刊发表译作,经过担任该刊的编辑和常务副主编,到退休后协助办刊,现在已经有30个年头了。可以说,我与《宗教学研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当我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担任助教的时候,就听说川大成立了宗教学研究...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禅宗视域下的审美客体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2期 120-125页
作者: 段玉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禅宗审美客体名曰“外境”,落脚于“一真法界”后,即不再有纯粹的审美客体。就其随缘生灭义言,外境都是真如本体一念无明的变现——万法即真如,现象即本体;就其不生灭义言,真如本体具有不生不灭、不缠不缚、自在无碍、离垢无染种种德性...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郭实猎眼中的道教与佛教
收藏 引用
世界宗教文化 2024年 第1期 126-134页
作者: 李以清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郭实猎于1838年出版英文专著《开放的中国》,辟专章介绍中国宗教。本文借助其独特视角,从基督教角度观察和理解晚清道教与佛教一一道教的基本信仰、崇信对象、理想的信仰生活,及所谓“道士”的实际生活;佛教的汉化及...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哲学的个体性问题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1期 96-102页
作者: 柴洪源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生命哲学本身就意味着个体性,道教生命哲学的个体性更是独树一帜,其对生命体验及意义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视。生命哲学的个体性问题离不开对“生命”来源、形态及个体和他者及群体之生存状态的讨论,对应至道教生命哲学之...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摩西传统与犹太身份的创制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24年 第2期 166-172页
作者: 田海华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
在《出埃及记》至《申命记》的叙述里,摩西不仅是卓越的先知,而且是古代以色列人的民族英雄。出埃及、西奈启示、律法颁布与人神之约关系的建立,都同摩西密切相关,并形成强大的摩西传统。对摩西传统的讨论,涉及圣经文本、古代以色列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文化地理空间下舟曲藏族坪定型女性“呗嚯”形态及民俗成因研究
收藏 引用
装饰 2024年 第3期 96-101页
作者: 曹英才 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舟曲坪定藏族女性脚穿“呗嚯”(bod lham),它在整体身体装束中独具形制,自然成为该地域藏族女性服饰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传统材质、技艺、纹样作了全面分析,并试图对“呗嚯”的历史称谓、穿着习俗、工艺成型...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山野图典:苗族“再地方化”过程中的多物种共生关系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 2024年 第1期 124-136页
作者: 邓启耀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千年来苗族一直在迁徙,走过的地方自然生态差异很大,遭遇的民族群体文化差异也不小。为了生存,苗族顽强坚守族群血脉和文脉的传承,同时动态地适应所经地、所在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不断地“在地化”和“再地方化”。通过神话、服饰纹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