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741 篇 期刊文献
  • 1,715 篇 学位论文
  • 619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9,07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492 篇 法学
    • 1,058 篇 民族学
    • 848 篇 社会学
    • 249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96 篇 法学
    • 191 篇 政治学
  • 1,918 篇 文学
    • 1,255 篇 新闻传播学
    • 51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9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273 篇 历史学
    • 834 篇 考古学
    • 412 篇 中国史
    • 48 篇 世界史
  • 1,233 篇 教育学
    • 354 篇 体育学
    • 283 篇 教育学
  • 896 篇 艺术学
    • 380 篇 美术学
    • 30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9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83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66 篇 艺术学理论
  • 730 篇 工学
    • 231 篇 建筑学
    • 135 篇 城乡规划学
    • 97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56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51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605 篇 管理学
    • 287 篇 工商管理
    • 147 篇 公共管理
    • 134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555 篇 经济学
    • 522 篇 应用经济学
  • 293 篇 哲学
    • 293 篇 哲学
  • 132 篇 医学
    • 55 篇 中医学
  • 78 篇 理学
  • 35 篇 农学
  • 4 篇 军事学

主题

  • 975 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8 篇 文化遗产
  • 185 篇 保护
  • 183 篇 广西
  • 152 篇 传承
  • 127 篇 乡村振兴
  • 105 篇 少数民族
  • 92 篇 旅游开发
  • 77 篇 文化传承
  • 71 篇 传统村落
  • 70 篇 中国
  • 70 篇 人类学
  • 67 篇 侗族
  • 65 篇 文化认同
  • 63 篇 文化自信
  • 58 篇 民族传统体育
  • 58 篇 发展
  • 57 篇 瑶族
  • 55 篇 可持续发展
  • 52 篇 文化内涵

机构

  • 1,392 篇 广西民族大学
  • 1,181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306 篇 中山大学
  • 270 篇 广西大学
  • 266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250 篇 云南大学
  • 245 篇 桂林理工大学
  • 187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55 篇 南宁师范大学
  • 113 篇 厦门大学
  • 109 篇 兰州大学
  • 107 篇 中南民族大学
  • 106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02 篇 西南民族大学
  • 97 篇 西南大学
  • 96 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93 篇 四川大学
  • 89 篇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 85 篇 广西科技大学
  • 84 篇 北京大学

作者

  • 62 篇 陈炜
  • 59 篇 彭兆荣
  • 47 篇 徐杰舜
  • 47 篇 董迎春
  • 34 篇 李富强
  • 30 篇 廖明君
  • 29 篇 王丹
  • 28 篇 赵巧艳
  • 26 篇 刘晓春
  • 24 篇 冯智明
  • 21 篇 文冬妮
  • 21 篇 高丙中
  • 21 篇 马翀炜
  • 19 篇 秦红增
  • 18 篇 王伟杰
  • 18 篇 郑慧
  • 18 篇 黄永林
  • 18 篇 董晓萍
  • 18 篇 覃才
  • 17 篇 张经武

语言

  • 9,07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907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从掌墨师群体看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性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4期44卷 137-144页
作者: 刘梦颖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530006
侗族掌墨师是乡土建筑营造项目的主导者,也是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关键传承人。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由木构建筑技术与工匠信仰习俗交织组合而成,技术与信仰分别以实践性与象征性为传承特征,贯穿于侗族掌墨师从入行到出师的学艺过程。技术更...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跨学科研究的行与思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 2020年 第4期 5-18页
作者: 廖明君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女士希望我为《学界名家》专栏写点东西。我不敢马上答应下来,除了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专栏的名称相称之外,也是因为自己从学生时代开始,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研究都比较杂,缺乏所谓的学科归属。因此,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主位内聚焦—客位外聚焦”:叙事学双重视域中的傩戏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 2022年 第5期40卷 143-151页
作者: 廖明君 刘远峰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傩戏属于虚构叙事,表演与观戏之间无绝对界限。其戏场空间在横向上以傩坛为中心,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同时在垂直配置上受到道教“三清、三界”的垂直配天说影响,形成一个多重虚构叙事世界,其中的神祇分属于不同的宇宙空间。观众在观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彩调艺术空间体验与表达研究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 2020年 第4期 68-72,78页
作者: 廖明君 程文凤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美国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在20世纪末提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空间维度考察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他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空间元素,提出空间表征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性,借此构建出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南宁平话师公戏的社会功能及保护传承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 第1期45卷 158-164页
作者: 廖明君 孙妍琰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
南宁平话师公戏与平话人民间信仰交织相融,是平话人的生命体验与价值呈现。南宁平话师公戏的社会功能表现为一体两面的民间信仰性功能与非民间信仰性功能,其民间信仰性功能包括观演受众的精神慰藉、社会秩序的信仰维护、神话与传说的演...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叙事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 第6期43卷 9-15页
作者: 廖明君 刘远峰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南宁530007
叙事从研究客体的“讲故事”以及研究主体的“写故事”两个维度介入人类学和民族学。在人类学和民族学发展所经历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三个阶段中,其叙事范式依次呈现为突出文学性、突出科学性和突出诗性的特点,并可以在文本的科学性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国家意识与彩调艺术耦合关系研究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 第4期43卷 107-113页
作者: 程文凤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530006
彩调是广西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传统名目的剧种。自彩调发轫之始,因具有的民间性特质而深受人们的欢迎。清末民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彩调采取的禁压政策虽然表面上对彩调艺术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不小的阻力,但彩...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驱傩仪式中傩面具的可能世界叙事
收藏 引用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3期44卷 113-123页
作者: 廖明君 刘远峰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
在驱傩仪式中,驱傩主角首先由兽类充当。随着人类在驱傩叙事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驱傩主角又逐渐演变为由人类和兽类共同充当,直至最后完全由人类本身充当。傩面具造型也相应地呈现出从“兽面造型”到“半人半兽造型”、再到“人面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跨学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廖明君教授访谈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 2023年 第5期 121-129页
作者: 廖明君 王永健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
艺术人类学秉持跨学科的研究理念,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除了将民族艺术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现象而需要从艺术本体来研究,也需要将民族艺术视为各民族的一种文化行为,从涵养民族艺术的传统文化切入,才有可能全面深入地看清民族艺术。掌握...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扎根文化田野 研究民族艺术
收藏 引用
歌海 2021年 第5期 4-11页
作者: 廖明君 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一、来自故乡的民族艺术认知与熏陶 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来自故乡的影响尽 管是难以明了的,但却也是最为深刻的。就我自 己而言,之所以能够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特别是民 族艺术的研究,其基础就在于少年时代来自故乡 的民族艺术感知和熏陶...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