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Kasai手术后未发生胆管炎患儿的近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Kasai手术治疗后未发生胆管炎的Ⅲ型BA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早期胆汁引流情况分为早期胆汁引流良好组(early bile drainage-good,EBD-G组,n=25)和早期胆汁引流不良组(early bile drainage-poor,EBD-P组,n=45),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术前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程度及术后自体肝生存(native liver survival,NLS)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儿70例,男31例、女39例,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NLS率分别为68.6%、51.4%、48.3%、48.3%。EBD-G组和EBD-P组术后6个月、1年、3年和5年NLS率分别为100%、95.8%、95.8%、95.8%和51.1%、26.7%、22.2%、22.2%;EBD-G组的NLS率较EBD-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BD-P组手术日龄[(69.60±14.82)d比(61.84±14.96)d]、体重和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大于或高于EBD-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D-G组术前γ-谷氨酰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水平高于EB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胆汁引流是Kasai手术后未发生胆管炎患儿NLS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日龄、体重、术前AST和GGT水平与术后早期胆汁引流相关。
目的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ibia,CPT)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愈合后腓骨的不同状态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本研究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与湖...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oarthrosis of tibia,CPT)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愈合后腓骨的不同状态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本研究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与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的联合研究)确诊为CPT且采用联合手术治疗获得骨性愈合的患儿52例,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为2.8岁,范围在0.8~7.9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7.0年,范围在2.2~11.1年。根据CPT愈合后腓骨的不同状态将患儿分为腓骨完整组(24例)及腓骨假关节组(28例),比较两组的性别、是否合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手术时年龄、随访时间、骨干成角、双侧胫骨长度差异及Johnston临床结果分级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间无骨折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性别、是否合并NF-1、手术时年龄、随访时间、骨干成角、双侧胫骨长度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腓骨完整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113个月(95%CI:101~125个月),而腓骨假关节组平均无骨折生存时间为78个月(95%CI:62~94个月),两组患儿的无骨折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腓骨完整组临床结果JohnstonⅠ级19例(79.2%,19/24)、Ⅱ级1例(4.2%,1/24)、Ⅲ级(再骨折)4例(16.7%,4/24);腓骨假关节组临床结果JohnstonⅠ级11例(39.3%,11/28)、Ⅱ级6例(21.4%,6/28)、Ⅲ级(再骨折)11例(39.3%,11/28);临床结果分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50,P=0.008)。结论CPT采用联合手术获得骨性愈合后保持腓骨的完整性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