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8,609 篇 期刊文献
  • 3,067 篇 学位论文
  • 59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2,26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025 篇 管理学
    • 1,80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746 篇 公共管理
    • 1,512 篇 工商管理
    • 424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4,060 篇 工学
    • 572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550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449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433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30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91 篇 城乡规划学
    • 242 篇 机械工程
  • 3,513 篇 经济学
    • 2,864 篇 应用经济学
    • 1,036 篇 理论经济学
  • 3,457 篇 法学
    • 1,33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925 篇 政治学
    • 769 篇 社会学
    • 652 篇 法学
  • 2,819 篇 医学
    • 1,150 篇 临床医学
    • 904 篇 中西医结合
    • 649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415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2,177 篇 哲学
    • 2,173 篇 哲学
  • 1,989 篇 文学
    • 1,11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30 篇 新闻传播学
    • 369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857 篇 教育学
    • 1,294 篇 教育学
    • 324 篇 体育学
    • 255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112 篇 历史学
    • 890 篇 中国史
  • 1,042 篇 理学
    • 326 篇 数学
  • 524 篇 农学
  • 484 篇 艺术学
  • 33 篇 军事学

主题

  • 331 篇 血流动力学
  • 266 篇 数值模拟
  • 86 篇 中国
  • 85 篇 马克思
  • 72 篇 高效液相色谱法
  • 70 篇 流动性
  • 62 篇 现代性
  • 61 篇 哲学
  • 56 篇 流动
  • 51 篇 流动控制
  • 50 篇 人口流动
  • 49 篇 影响因素
  • 48 篇 药代动力学
  • 46 篇 毛泽东
  • 46 篇 血药浓度
  • 45 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
  • 44 篇 发展
  • 43 篇 伦理
  • 43 篇 江苏省
  • 42 篇 海德格尔

机构

  • 4,466 篇 南京大学
  • 1,816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415 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142 篇 南京农业大学
  • 1,046 篇 东南大学
  • 822 篇 南京理工大学
  • 689 篇 南京中医药大学
  • 607 篇 复旦大学
  • 593 篇 河海大学
  • 589 篇 南京财经大学
  • 484 篇 南京林业大学
  • 468 篇 中国药科大学
  • 446 篇 南京工业大学
  • 402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378 篇 南京医科大学
  • 365 篇 南京邮电大学
  • 280 篇 南京审计大学
  • 212 篇 北京大学
  • 199 篇 吉林大学
  • 186 篇 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60 篇 张一兵
  • 40 篇 张亮
  • 37 篇 史宏伟
  • 31 篇 杭太俊
  • 30 篇 沈坤荣
  • 30 篇 蔡宝昌
  • 29 篇 刘军
  • 27 篇 张敏
  • 25 篇 蔡辉
  • 23 篇 张正行
  • 23 篇 唐正东
  • 22 篇 刘祖云
  • 22 篇 陈静
  • 21 篇 邱海波
  • 20 篇 张丽
  • 20 篇 方先明
  • 20 篇 葛亚力
  • 19 篇 文红梅
  • 19 篇 高波
  • 19 篇 张杰

语言

  • 22,264 篇 中文
  • 2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2226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普特南论自然种类词:当代逻辑哲学视域下的本质主义研究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06年 第5期 60-65页
作者: 张力锋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所谓自然种类词,就是非人造的天然物质或事物类别的名称。普特南发展出一种马克思普克理论类似的自然种类词理论,其内部结构说、孪生地球论证以及范型、索引性和语言分工等基本概念支撑起该理论的严密体系结构,使得它足以自圆其说,并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崇尚“福”而警惕“幸”:先秦儒家幸福观小论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20年 第3期 171-177页
作者: 谭笑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先秦儒家文献内有一组崇尚"福"而警惕"幸"的论述,沿袭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脉络。在西周文献中,"福"通常指遵守了宗教与人文规范获得的制度性"好结果",而春秋早期的"幸"是无需遵循规范即能得到的"好结果",含有侥幸、运气、取巧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圣经》的生态思想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2008年 第2期 99-105页
作者: 毛丽娅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圣经》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丽、有序、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负有管理万物的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犯罪的结果,"原罪"引发了最初...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模态逻辑的合法性——对蒯因式模态词解读的批判考察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06年 第9期 83-86页
作者: 张力锋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全面考察蒯因式的模态词解读,可以发现这种解读是狭隘的,它过分地依赖于逻辑、语言之外的内容上的联系,不利于从外延角度来对模态词做一般的、形式化的研究;同时蒯因反驳第三等级的模态词的使用,这也是错误的,模态谓词逻辑是合法的。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道教生命观与自然环境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8期29卷 97-101页
作者: 毛丽娅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道教主张从"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把握自我生死,从而实现得道成仙、长生久视的宗教理想。其生命观充分注意到了生命的存续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养生主张与修炼实践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名山胜境...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西方道德哲学中的基础主义
收藏 引用
求索 2007年 第1期 131-133页
作者: 李志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基础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种论证传统,这一论证方式也深深浸透到西方道德哲学中。在道德哲学中,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概念定义的、人性论的和理性主义原则论的三种模式。但它们作为伦理学方法,并没能使人类的道德走向统一,或增加共识。这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道德自由内涵新论
收藏 引用
求索 2007年 第8期 138-139,158页
作者: 陈迎明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根本冲突吗?--基于“德性”与“关怀”的视角
收藏 引用
兰州学刊 2016年 第4期 90-95页
作者: 韩玉胜 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界曾围绕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关系展开讨论,其关键论点就是,以德性培养为重点的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是否根本冲突?其实,关怀伦理学家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就曾有意识地区别关怀伦理与德性伦理,认为关怀伦理承载着女性所独有的道德特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子与原始佛教哲学思想比较
收藏 引用
南亚研究 2011年 第2期 121-130页
作者: 王博识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 2016年 第2期 101-109页
作者: 罗高强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
孟子的"恻隐之心"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同情"(同感),即观察者与对象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可是,耿宁认为"恻隐之心"不是以某种方式分有他人的情感——"同情",而是为他人的处境去感受的情感——"为他感",然而这样却使得"恻隐之心"本身不足以成...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